当前位置: 主页 > 宏观要闻

国家统计局: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上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有效落实各项宏观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增长4.6%。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

  一、夏粮再获丰收,畜牧业总体平稳

  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比上年增加363万吨,增长2.5%。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712万吨,同比增长0.6%,其中,牛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3.9%、6.3%,猪肉、羊肉产量分别下降1.7%、0.9%;牛奶产量增长3.4%,禽蛋产量增长2.7%。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1533万头,同比下降4.6%;上半年,生猪出栏36395万头,下降3.1%。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4%,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8和2.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6%;股份制企业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3%;私营企业增长5.7%。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6%、34.3%、28.9%。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0.42%。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5%,与上月持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544亿元,同比增长3.4%。

  三、服务业继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9.8%、6.9%、6.6%、5.7%。6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3.5%、9.7%、5.4%。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6%,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保持增长,服务消费增势较好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559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410亿元,增长4.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09726亿元,增长3.2%;餐饮收入26243亿元,增长7.9%。部分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6%、5.6%;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3%、11.2%。全国网上零售额70991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96亿元,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3%。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0.12%。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下降2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2%。民间投资增长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3%、12.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4.1%、17.4%。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21%。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增长5.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0909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0%。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0%,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9%。6月份,进出口总额36705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21871亿元,增长10.7%;进口14834亿元,下降0.6%。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一季度为同比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4%,衣着价格上涨1.6%,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7%,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7.8%,鲜菜价格下降2.7%,猪肉价格持平,粮食价格上涨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

  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2%。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6%。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0.5%,环比上涨0.1%。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0%;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6小时。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997万人,同比增长1.6%。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1元,同比名义增长4.6%,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同比名义增长6.8%,实际增长6.6%。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5.8%、6.4%、2.1%、5.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358元,同比名义增长5.9%。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4年二季度GDP环比数据、2024年6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23年各季度及2024年一季度、二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8%、0.8%、1.5%、1.2%、1.5%和0.7%。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6)服务零售额指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给个人和其他单位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服务价值总和,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方以货币形式销售的属于消费的服务价值,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服务活动的零售额。

  (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8)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9)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1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11)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1.从刚刚发布的数据情况看,如何评价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表现?

  答: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一是从宏观指标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观察经济运行状况,通常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对于我们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能够实现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难能可贵。从就业看,尽管面临总量和结构性压力,但经济增长特别是劳动密集度高的服务业持续恢复,为稳定扩大就业提供了支撑,加上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新型职业需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较多。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重点产品出口优势巩固,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此外,一些能够直观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实物量指标也保持了稳定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货运量、营业性客运量分别增长4.2%、13.2%。

  二是从发展质量看,转型升级稳中有进。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上半年,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新技术继续赋能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夏收粮油再获丰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从发展环境看,成绩取得殊为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通胀具有粘性,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推动经济稳定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各地区各部门鼓足干劲、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各项宏观政策,全国人民顶住压力、持续奋斗,各方面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的成绩很不容易、极不寻常。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我国经济表现依然较好,一季度GDP增速快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结合二季度国内外形势,预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应该说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下阶段,既要坚定发展信心,看到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巨大潜力、有利支撑;也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发展中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好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实施好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合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二季度GDP增速出现回落,请问如何看待二季度经济运行表现,下半年经济走势如何?

  答: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成绩来之不易。从二季度当季情况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对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从短期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有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等。但从基本面看、从中长期看,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二季度经济体量超过3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都超过10万亿元,这些总量指标规模依然十分可观。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二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与上年同期和一季度相比均下降0.2个百分点,客运量、铁路货运量、用电量等实物量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新产业新动能培育成长。这些都表明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没有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还在继续累积。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从供给支撑看,我国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二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部分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等行业上行周期有望延续,有利于我国外需改善。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额可能达到32万亿美元的较高水平;世界银行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之前的2.4%上调至2.6%。同时,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暑期旅游研学旺季、开学季、“十一”长假等也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从动力支撑看,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5%、10.0%;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将会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

  总的来看,二季度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同时,我们也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比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等,请问政策效果怎么样?数据上有哪些体现?

  答: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靠前发力、加快推进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落地,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对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上半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设备、机床数控装置、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7%、19.2%、49.4%。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上半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量984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411万辆,增长33.1%。截至6月25日12时,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已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第二,近期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